新增一個部落新增一個部落格標題格
- 主講人:環境部 行銷企劃師 楊珉儀
- 來賓:環境部 氣候變遷署 減量交易組 蘇意筠組長
隨著氣候變遷成為全球議題,各國都在積極尋找有效減少或移除溫室氣體的方法,綠碳管理及經營活動的議題也逐漸受到討論以及重視,環境部也逐步根據各項不同類型的土地條件和需求,陸續審定公開不同的自然碳匯減量方法及受理相關自願減量專案,希望能擴大碳匯效益,讓事業、機關能將資源投注於造林及森林經營等行動,共同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 環境部目前已公布「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竹林經營碳匯專案」及「低蓄積林增匯專案」等4項本土溫室氣體減量方法,其中「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竹林經營碳匯專案」在過去有邀請氣候署蔡署長為我們詳細介紹(請收聽環境直達車第29集),本集節目邀請氣候署蘇意筠組長,針對「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及「低蓄積林增匯專案」兩個專案為我們進行解說,歡迎跟我們一同來了解!
自然碳匯的四項減量方法
環境部目前公布了4項自然碳匯專案,分別適用於不同的林地情況及特徵進行不同的經營管理,分別為:「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竹林經營碳匯專案」及「低蓄積林增匯專案」。
1.既有森林加強經營:在執行專案前就已符合森林定義的林地,可採用「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對現有森林進行加強管理,包括適時的疏伐來提高森林的碳蓄積量,收穫的木材產品製成如家具製材等亦可有固碳效果增加碳匯(短生命週期產品如造紙等除外)。
2.既有竹林經營管理:與森林經營類似,竹林經營方法則是針對專案起始前5年就已經是竹林的土地,可採用「竹林經營碳匯專案」實施經營管理措施,收穫如竹製家具原料的竹桿等竹產品,也可以增加碳匯,但如果是竹筍或者壽命5年以下的產品(竹筷、竹籤)就不納入計算。
3.造林或者再造林:符合規範而且原本沒有從事農業活動的土地進行造林植樹,並透過後續的經營和維護增加碳匯。
4.低蓄積林增匯:低蓄積林是指生長情況較差、林木蓄積量低於平均蓄積量的森林,通過撫育、疏伐等管理措施讓樹木長得更好同時也提高其碳蓄積能力,與森林經營不同的是,收穫林產品不納入碳儲存量計算。
如何參與減碳專案
首先,根據現行的規定,參與自願減量專案的申請者必須是事業單位或政府機構,不能以個人名義申請,因此如果是個人希望參與專案,需通過事業或合作機構的名義進行申請,並且撰寫專案計畫書,詳細描述林地狀況、選擇的減量方法、種植和維護計畫等內容;計畫書撰寫初稿後,需經過第三方查驗機構的確證,最後送到環境部,通過審查才能正式執行監測及計算,專案開始執行後參與者需要持續維護和監測林地狀況,確保執行碳匯效果。
減碳專案的嚴謹性
自願減量專案的審查過程非常嚴格,確保每一個自願減量專案都是實際有效而不是名義上的減碳,因為自願減量專案所獲得的減量額度最終將折抵部分碳費,甚至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因此在執行專案及審核、核發減量額度的過程必須十分謹慎,如此也能同時防堵漂綠的行為。
目前,台灣已經有不少機構和企業參與,其中也有政府與企業合作,例如經濟部水利署和台中市政府與台積電等,這些案例的計畫書資訊等也提供在申請平臺供大家參考,除了交流寶貴的經驗外,希望能幫助更多想參與的事業或機構能夠順利進行專案。
減碳是一個持續耕耘的過程,期盼公私協力共同達成2050淨零目標
自然碳匯不僅有助於減少二氧化碳,還能促進生物多樣性、改善水土保持等環境效益,臺灣的自願減量專案,通過多樣化的減量方法為不同狀態及條件的林地提供多元的參與管道。然而,自願減量專案並非短期內即可完成的任務,從選地、植樹、維護到減量額度的計算,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高度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背景支持,因此,環境部也提醒有意參與者,需在充分了解相關規定和要求的基礎上謹慎決策,才能確保所投入的資源能夠真正達到預期效果。
減碳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持續努力的過程,希望更多企業能夠加入這一行列,環境部也將提供最大的協助,期盼公私協力攜手達成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