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印度的棘手問題:如何放鬆對煤炭的控制,同時不放棄依賴煤炭的數百萬人

2024年5月14日

印度是世界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轉型為低碳經濟對於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至關重要。但不幸的是,這個國家仍然堅定地堅持煤炭。

 

我們的新研究考慮了這個問題,並藉鑒印度東部奧里薩邦(Odisha.)最大的煤炭儲量安古爾地區(Angul district)的案例研究。我們發現減緩能源轉型的三個主要因素:對煤炭的強大的政治和社區支持、缺乏替代經濟活動以及煤炭與鐵路等其他產業之間的密切聯繫。

 

印度必須放棄煤炭,同時維持經濟成長,不讓煤礦地區數百萬人的生活變得更糟,我們的研究詳細探討這個棘手的問題並提出前進的方向。

 

● 為什麼印度很重要

印度人口很快將達到14億,預計十年內將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再加上年輕人口、經濟成長和快速城市化,意味著印度的能源消耗自2000年以來已經翻了一番。

 

國際能源總署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 簡稱IEA)估計,從現在到2040年,印度的能源需求增幅將是所有國家中最大的。負擔得起、可靠的能源供應對於提高國家生活水平至關重要。世界銀行最近的一項分析發現,印度有多達1.5億人處於貧困狀態。

 

除了對煤炭的嚴重依賴之外,印度還制定了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計劃之一,其中包括到2030年將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四倍的目標。IEA表示,煤炭發電約佔印度發電量的70%。隨著今年國家從冠狀病毒(the coronavirus)大流行中恢復過來,燃煤發電量的增幅預計將是清潔能源發電量的三倍。到2024年,燃煤發電預計將以每年4.6%的速度成長,到2040年,煤炭預計仍將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

 

儘管印度的能源發展軌跡仍與其在《巴黎協定》下的承諾保持一致,但其轉型的速度和準備情況仍然是一個複雜且分歧的問題。世界經濟論壇2021年能源轉型指數將印度在分析的115個國家中排名第87位。

印度不斷增長的年輕人口正在推動該國的能源需求。

● 轉型中的瓶頸

我們的研究涉及2018年和2019年對奧里薩邦安古爾地區的訪問,在那裡我們進行了焦點小組和訪談,安古爾擁有11個煤礦,我們發現了能源轉型的三個關鍵瓶頸,這些瓶頸可能存在於印度的其他煤炭帶,並可能破壞該國的脫碳努力。

 

首先,奧里薩邦政府歷來非常親商。各派政客都支持煤炭開採,並尋求將其定位為該地區的主要經濟生命線。官方支持煤炭的立場幾乎沒有受到安古爾居民的反對,他們基本上不知道奧里薩邦對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當地對煤炭的反對通常源於對空氣、水和土地污染等環境惡化的擔憂。

 

安古爾的大多數居民都與煤炭有著深厚聯繫,因為他們的生計依賴煤炭。一位參與者告訴我們:即使所有的水都被污染並且我們的井上有五英寸厚的灰塵,我們也寧願繼續採礦,因為我家人的生存取決於(與採礦公司的合約)。大多數參與者將他們的農地視為一項資產,可以以大筆價格出售給礦業公司。反過來,這些錢可以讓他們創業、買車或安排家庭婚姻。

煤炭對數百萬印度人民的生計非常重要。

其次,對煤炭的嚴重依賴意味著該地區經濟多元化的努力被嚴重忽視,在安古爾,礦區和煤炭專用鐵路線穿過稻田,意味著農業生產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農村發展議程的壽命很短,通常是在選舉截止日期後六個月內制定,然後改變或放棄。非煤炭產業的技能發展計畫也受到限制,缺乏可行的替代方案暗中產生了當地對煤炭的支持。

 

第三,奧里薩邦的一系列工業——如鋼鐵、水泥、化肥和鋁土礦——依賴廉價的煤炭發電。這在印度各地都有體現,煤炭與其他產業有著其他地方所沒有的深厚連結。例如,2016年印度鐵路公司44%的貨運收入來自煤炭運輸。印度鐵路公司是印度最大的雇主,煤炭收入有助於維持較低的客運票價。因此,印度潛在的煤炭淘汰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煤炭收入有助於補貼印度的火車票價。

● 前進的道路

我們提供以下途徑來確保印度實現穩定、公正的能源轉型:

  • 印度必須幫助其煤炭地區實現經濟活動多元化
  • 無煤印度需要兩黨的支持。德國等轉型冠軍可以為印度領導人指明道路
  • 應成立國家能源轉型工作小組。它應該包括來自產業和學術界的代表,以及氣候政策制定者和基層組織
  • 印度的煤炭地區蘊藏能源轉型所需的金屬,包括鐵礦石、鋁土礦和錳。隨著監管標準的提高,這些提供了煤炭的經濟替代品
  • 應公平、及時解決煤區社區對煤炭淘汰的擔憂。

 

世界新興經濟體排放的溫室氣體佔全球的三分之二,印度的能源轉型如果做得好,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指明道路,但隨著新工業部門的出現和清潔能源就業機會的成長,印度必須確保依賴煤炭地區的人們不會被拋在後面。

 

 

資料來源:1.https://reurl.cc/RqyKXG

免責聲明:

本中心編譯刊載於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官網及〈台灣企業永續周報〉電子報之文章本於引介國際永續趨勢及教育目的,不為營利使用。

  1. 任何一切因使用、改編本中心編譯之文章而招致之法律責任或損失,由使用、改編者自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