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8日,歐盟的《自然復育法》(Nature Restoration Law)正式生效,標誌著歐洲將進入一個致力恢復自然生態系統的新時代。這項法案旨在到2030年修復至少20%的陸地和海洋,並逐步擴展至2050年修復所有受損的生態系統。
根據該條例,歐盟各成員國需制定國家修復計劃,目標包括恢復河流的自然連接性、增加城市綠地及樹冠覆蓋率,並減緩授粉昆蟲的減少趨勢。這些措施旨在通過恢復生態系統來增強氣候變遷的適應能力,並確保長期糧食和經濟的穩定性。歐盟委員會將監督各國的進展,並定期審查其國家計劃。
世界清潔日的環境倡議
同時,聯合國大會甫於去年底決議通過每年9月20日為世界清潔日(World Cleanup Day),今年的主題為「北極都市與海洋廢棄物」,強調了全球需要齊心協力對抗海洋廢棄物及塑膠垃圾問題,尤其是北極圈都市的極端氣候、位置偏遠、基礎設施成本較高,面臨巨大挑戰。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的數據,全球每年生產超過4.6億噸塑膠,並估計有1,900至2,300 萬噸的塑膠廢棄物最終將進入水生生態系統,污染湖泊、河流和海洋。因此,世界清潔日的活動不僅限於環境及垃圾的清理,還包括呼籲各國政府和社會各界加強環境保護的政策及行動。今年的主題聚焦於如何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產生,並強調可持續的廢棄物管理方法,這與歐盟的《自然復育法》在理念上相輔相成,並期能恢復及保護地球自然生態。
多米尼加共和國的實踐範例
在全球廢棄物管理方面,總部位於布魯塞爾的非營利環保組織─無廢棄物海洋組織(Waste Free Oceans, WFO)通過創新的社區參與計劃,成功推動多明尼加當地居民回收塑膠廢棄物,將其轉化為可用產品。這種可持續的解決方案在減少海洋污染的同時,也為當地居民創造了新的經濟機會,成為一個值得全球借鏡的範例。
這些舉措顯示,無論是大型跨國政策,還是地方層面的社區行動,都可以在應對環境挑戰中發揮關鍵作用。隨著《自然復育法》的生效和世界清潔日的推動,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責任已經不再僅限於環保組織,而是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社區,甚至每一位個人的責任。
參考資料:
免責聲明:
1. 本中心編譯、刊載於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官網及〈台灣企業永續周報〉電子報之文章本於引介國際永續趨勢及教育目的,不為營利使用。
2. 任何一切因使用、改編本中心編譯之文章而招致之法律責任或損失,由使用、改編者自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