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首屆「台灣建築永續獎」慈濟關渡靜思堂榮獲銀級

2025年4月9日

2023年元旦正式啟用的慈濟「關渡靜思堂」,榮獲主辦方頒發建築永續獎「複合式建築─銀級」肯定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議題逐漸被重視,各國凝聚淨零排放共識,永續建築已成為國際間趨勢。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主辦首屆「台灣建築永續獎」,4月9日上午在台北遠東香格里拉飯店舉行「2025台灣建築永續論壇暨頒獎典禮」,慈濟基金會遵循《慈濟願景白皮書》之「友善環境」和「友善地球」,營造永續且和諧的地球家園。於2023年元旦正式啟用的「關渡靜思堂」,榮獲主辦方頒發建築永續獎「複合式建築─銀級」肯定,由慈濟基金會營建處張正助主任代表領獎

慈濟基金會營建處張正助主任代表領獎

位於臺北關渡平原的關渡靜思堂,不但是慈濟人文志業的總部,集結影音電子媒體、網路廣播、雜誌出版等多元媒體,同時結合慈善志業規劃社區人士終身學習的教育場域,開設多元課程與社區共好。設計團隊透過細膩的空間規劃,將建築與周圍自然環境緊密結合,開放式庭園與步道串聯建築主體與外部綠地,使光、風、水在空間中自由流動,讓人一進入場域,即能感受心靈沈澱與自然共生的力量。

「落實環保節能、與地球共好!」關渡靜思堂兼具LEED黃金級資源循環及人文關懷等,是一座沒有圍牆的靜思堂,以藥草為景觀設計,賦予「與大地共生息」、展現「百草皆是藥」的理念,種植「雞蛋花、文殊蘭、桂花、麥門冬、紫蘇」等超過40種藥草,每一種都有藥用價值,呈現小藥草、大力量,讓每一位走進來的人,都能感受到自然的撫慰與生命的沉澱。

設計團隊透過細膩的空間規劃,將建築與周圍自然環境緊密結合。

關渡靜思堂建築設計,在能源管理引入能源效率分析管理系統,參與台電需量反應負載管理措施,並嚴密執行空調(通風及空氣調節)、照明、水資源、廢棄物回收、設置太陽能板、生態設計、積極配合區域公共排水計畫等。

關渡靜思堂建築設計,在能源管理引入能源效率分析管理系統,參與台電需量反應負載管理措施。

建築設計空間地上2至4層為主要大型空間,5至9層則採用內縮錯開的三個量體,柔化建築外觀並創造開放空間,減少對環境的壓迫感。南北兩側大開窗引入季風,促進空氣流通,搭配長廊與深屋簷設計,使光線間接進入室內,達到節能效果。

另外,引入能源效率分析管理系統(OMEGA SYSTEM),對關鍵設備進行實時監控,並設置台達電室內品質監測系統,共14個監測器,確保室內環境舒適。水資源管理方面,設置12個子水表,記錄生活用水、植栽灌溉、雨水回收及空調用水,實現精細化管理。

關渡靜思堂建築設計,在能源管理引入能源效率分析管理系統,參與台電需量反應負載管理措施。

建築設計空間地上2至4層為主要大型空間,5至9層則採用內縮錯開的三個量體,柔化建築外觀並創造開放空間,減少對環境的壓迫感。南北兩側大開窗引入季風,促進空氣流通,搭配長廊與深屋簷設計,使光線間接進入室內,達到節能效果。

另外,引入能源效率分析管理系統(OMEGA SYSTEM),對關鍵設備進行實時監控,並設置台達電室內品質監測系統,共14個監測器,確保室內環境舒適。水資源管理方面,設置12個子水表,記錄生活用水、植栽灌溉、雨水回收及空調用水,實現精細化管理。

慈濟基金會劉效成副執行長(左)與慈濟基金會營建處張正助主任(右)共同見證獲獎殊榮。

除了硬體設計外,靜思堂也扮演著社區教育與永續推廣的重要角色,讓民眾從生活中認識永續的實踐方式,慈濟志工也長期在此進行環保分類、資源回收與蔬食推廣等行動,積極將靜思堂的環境理念落實至日常生活層面。

關渡靜思堂打造「友善、共享的人本建築」,建立人與土地、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友善和諧關係,以慈善在地化原則,廣邀社會大眾,帶動人人參與慈善,互助增能建構永續發展建築及社區,這座建築不僅將現代設計與傳統文化結合,亦體現慈濟對永續發展與人文關懷的深刻實踐。

慈濟基金會劉效成副執行長、慈濟基金會營建處團隊、慈濟人文志業團隊等共同見證獲獎殊榮。

TAISE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指出,根據聯合國統計,建築營建部門占全球近四成碳排放,越來越多國家已開始實施綠色建築標準,並透過政策鼓勵低碳發展,商辦大樓和住宅交易的「綠色溢價」與「棕色折價」現象越發明顯。台灣建築永續獎旨在表彰並激勵營建產業向低碳、高效和環境友善的方向持續前行,進而帶動建築營建乃至整體社會對永續議題的關注。

2023年元旦正式啟用的慈濟「關渡靜思堂」,榮獲主辦方頒發建築永續獎「複合式建築─銀級」肯定。

獎項召集人台灣營建安全學會理事長呂良正表示,建築與人共存,不論建設階段或使用階段都與人、環境及經濟緊密連結,這也是ESG主要的內涵。建築業要在 ESG方面發揮影響力,關鍵在於「低碳、節能、健康、智慧」,透過創新技術與綠色金融驅動發展,邁向淨零建築與環境友善社會。

免責聲明:

  • 本會編譯、刊載於台灣淨零行動聯盟官網與臉書之文章本於引介國際永續趨勢及教育目的,不為營利使用。
  • 任何一切因使用、改編本中心編譯之文章而招致之法律責任或損失,由使用、改編者自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