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行動刻不容緩,資金缺口是實現氣候目標的重大阻礙。2024年11月中旬,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9屆締約方大會(COP29)於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主要圍繞氣候融資議題,特別是討論如何填補全球氣候資金的缺口,亦就新集體量化目標(NCQG)、損失與損害基金、全球碳市場機制及清潔能源投資等議題達成協議。此外,COP29主席國宣布了14項全球倡議,旨在推進氣候行動,鼓勵非締約方利益相關者參與。本屆大會被譽為「金融COP」,呼籲「團結共創綠色世界 ( In Solidarity for a Green World )」。
為深入解讀COP29的成果及其對台灣的影響,外交部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特於12月10日假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舉辦「解碼COP29:邁向氣候融資新格局」研討會。此次研討會匯聚多位來自COP29的氣候領袖及專家,與台灣社會分享COP29中的第一手觀察與深度見解,並深入探討全球氣候行動的新機遇和台灣的應對策略。研討會吸引了現場66位、線上653位民眾參與。
TAISE董事長簡又新表示,COP29提出了3000億美元的全球氣候融資目標,對開發中國家至關重要。巴黎協定第6條關於國際碳權的議題也取得突破,為台灣在氣候變遷議題上提供了重要的外交利基。外交部條約法律司許柏逸副司長也指出,透過國際合作,台灣可以拓展外交空間並實現氣候目標。
專家解析《巴庫氣候團結協議》與全球調適行動關鍵措施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科長林斐婷表示,《巴庫氣候團結協議》為全球氣候治理奠定重要基石。其中,新集體量化氣候資金目標(NCQG)和全球調適目標(GGA)備受關注,台灣應積極參與相關機制。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組長陳永明則強調,全球增溫超過1.5°C已無法避免,應聚焦調適行動與資金配置,健全國家調適行動之執行管考機制,提升短期因應及中長期政策規劃與風險評估能力。
COP29洞察:氣候金融與數位科技開啟永續轉型新契機
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指出全球平均每年氣候金融規模須擴增至9兆美金,而混合金融與轉型金融為資源有效配置的關鍵。例如,世界銀行成立私部門投資實驗室,以擔保方式促進再生能源投資。
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蘇漢邦表示,此次大會首設「數位日」,並發表「COP29綠色數位行動宣言」。數位科技的發展對氣候變遷同時具有正面與負面之影響,需要透過政府政策引導,確保綠色數位雙軸轉型。
氣候金融關鍵於科技與社會參與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分享了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的成功案例,展現氣候金融如何有效支持應對氣候變遷的行動。他認為未來氣候行動與氣候金融的成功關鍵在於科技、社會參與、商業模式。
此外,中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廖宗聖深入剖析了赤道銀行與赤道原則(IV)對台灣氣候融資的重要性。他指出,未來氣候金融的關鍵在於透明度與報告制度,這將成為促進氣候行動的重要基石。
共六位重量級講者遠赴COP29,帶回豐富的現場觀察與實務經驗。未來基金會將持續關注氣候變遷議題,為台灣社會提供深入解析國際氣候政策的平台,推動更廣泛的行動與合作,共同邁向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