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的起源
二戰後,西方世界消費盛行,商業繁榮之際亦開始破壞環境。石油洩漏、工廠污染和其它 生態威脅不斷增加,但幾乎未有任何法律來防範這些日益嚴動的環境問題。1970年4月22日,數百萬美國人為了環境保護的問題上街頭。抗議活動匯集美國各行各業的人們:約占美國人口的10%,這些人表達對永續變革的渴望,也促成現代環保運動誕生。
1970年的街頭運動
當時,威斯康辛州初級參議員Gaylord Nelson擔心日益嚴重的環境破壞,建議於 1969 年在美國大學校園舉辦一系列宣講會(teach-ins),以提高人們對環境威脅的認識。
Gaylord Nelson與國會議員Pete McCloskey、倡議家Denis Hayes開始了一連串的宣講會,並因新命名的「地球日」抗議活動吸引了全國媒體關注獲得約 2000 萬美國人支持,這些人不分階級、跨越年齡、政治、職業。至此,每年4月22日即成為地球日,以提醒世人環境的重要。
後續效應
地球日示威活動為美國政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里程碑。1970年底,美國環保署(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成立,並推出一系列法律以保護環境。 其中包括「國家環境教育法」、「職業安全與健康法」和「清潔空氣法」。很快進一步的立法保護水質和瀕危物種,並控制有害化學物質和殺蟲劑的使用。202是世界地球日50週年,主題是「氣候行動」。當年亦發起全球清潔大行動、公民科學、宣傳、教育和街頭藝術等活動。
2024世界地球日
今年Earth Day主題聚焦於「終結塑膠」。倡導「60X40」意指:2040 年全球石化塑膠產量減少60%。具動行動則有幾項:一、參與清理活動:組織或參與社區清理活動,清理塑膠垃圾,從公共場所和自然環境中清除廢棄物。二、減少塑膠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盡量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如塑膠袋、塑膠瓶與免洗餐具,改用可重複使用的替代品。三、教育和宣傳:透過教育和宣傳提高公眾意識。四、倡議企業責任:呼籲企業採取行動,減少塑膠包裝和單次使用塑膠製品,推動循環經濟和永續生產。更多行動可以在個人、社區和組織層面上展開,共同為減少塑膠污染和保護地球做出貢獻。
Earth Day官網 (https://www.earthday.org/)推出如何響應地球日的方式。可供全球民眾與組織有更多行動的依據。
註:「Teach-ins」是指一種教學研討會,旨在透過開放討論、演講和教育活動來提高人們對特定議題的認識和理解。在1960年代末期和1970年代初期,這種形式在美國大學校園內廣泛流行。
參考資料:
一、Earth Day https://www.earthday.org/history/
二、Earth Day: What is it, when is it and why is it important?
資料來源: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https://taise.org.tw/post-view.php?ID=822
免責聲明:
1.本中心編譯、刊載於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官網及〈台灣企業永續周報〉電子報之文章本於引介國際永續趨勢及教育目的,不為營利使用。
2.任何一切因使用、改編本中心編譯之文章而招致之法律責任或損失,由使用、改編者自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