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鄭麗君提出三大方向

形塑2050淨零轉型台灣模式

2025年1月23日

國科會22日舉行「公民社會的淨零沙盒實驗—以科技力、社會力、網絡力構築淨零社會基盤」成果發表會,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中)、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右)、環境部長彭啓明(左)等人出席。圖/中央社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22日出席「公民社會的淨零沙盒實驗-以科技力、社會力、網絡力構築淨零社會基盤」展示會暨論壇時表示,政府已針對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的碳排放源進行「就源減碳」,並提出「五大制度創新」。

鄭麗君指出,賴清德總統在「國家希望工程」中揭示「綠色成長與2050淨零轉型」願景,並提出五大轉型策略,包括:建構智慧共享的綠能戰略、推動數位與綠色產業的雙軸轉型、形塑淨零永續綠生活、政府會作為淨零轉型最強而有力的後盾,以及推動不遺漏任何人的公正轉型。而沙盒計畫推動的這兩年中,參加的 35 個試點單位,不乏有許多年輕人參與其中,透過多元淨零科技研發主題,實踐淨零轉型,包括:微水力發電、低碳農業、農廢再利用、永續產銷與社區、自然碳匯及都市循環經濟等領域,提出了許多實踐的方法。

鄭麗君提到,行政院預計於23日總統召開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中,進一步提出臺灣下一階段的「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3.0)目標,包括:2030年、2032年及2035年減碳目標,以接軌國際,展現臺灣更強大的減碳決心。

鄭麗君進一步說明,環境部先前已宣示,2030年減量幅度將由原先2022年發布的「較基準年(2005年)減量24%加減1個百分點」提升為「28%加減2個百分點」,而這項目標的擬定,是透過「由下而上」及「由上而下」兩種方式形成。在「由下而上」方面,由各部會優化其過去在「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中,所自主提出的減碳行動計畫;同時,透過淨零專案小組會同國科會專家小組,「由上而下」指定20項「旗艦減碳行動計畫」,而每一項行動計畫均可具體估算出減碳效益,可說是一份兼顧理想與可行性的臺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並據此核實堆疊出2030年、2032年及2035年減碳新目標。

鄭麗君強調,不論「旗艦減碳行動計畫」或各部會「自主減碳行動計畫」都是針對《氣候變遷因應法》所提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的碳排放源進行「就源減碳」。而為驅動整體淨零轉型,除推動個別減碳行動計畫外,必須帶動更大規模、更全方位的「制度創新」,不論是產業的綠色製造、循環經濟、低碳轉型、食衣住行各方面的生活轉型,以及在地的社會轉型等,因此政府也提出「五大制度創新」,包含:科技創新、金融創新、制定排碳有價制度、推動法規調適、擴大培育綠領人才等。

鄭麗君說,她始終相信,淨零轉型雖是因應氣候變遷的危機,但也是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所揭示綠色社會的願景,希望達到環境永續、促成綠色成長、讓社會更進步的目標,共同實踐永續發展,而透過「就源減碳」、「制度創新」及「社區驅動與公民參與」,可望形塑邁向2050淨零轉型的台灣模式,向世界展現臺灣新的氣候治理典範。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38/8508199

經濟日報/ 記者余弦妙

免責聲明:
  • 本會編譯、刊載於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官網及台灣淨零行動聯盟之文章本於引介國際永續趨勢及教育目的,不為營利使用。
  • 任何一切因使用、改編本中心編譯之文章而招致之法律責任或損失,由使用、改編者自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