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印度稻農重返未來

2023年9月4日

瓦爾莎 · 夏爾馬(Varsha Sharma)在印度北部喜馬偕爾邦山區的小農場裡度過了一些動蕩的歲月。一個多世紀以來,她的家人一直是稻農,但不穩定的降雨量和工業用水使種植水稻變得更加困難。七年前,她改種雜交水稻品種並種植蘋果,但這卻引發了新的問題。雜交水稻品種有望提高產量,但需要大量添加劑,她說通過添加化學品和化肥會破壞土壤。

 

因此,於2018 年,她再次進行了轉變——這次嘗試了紅米,這種品種在喜馬偕爾邦有著悠久的歷史,但隨著農民轉向現代品種,其數量已不如往常。紅米具有吸引人的品質,它耐寒、無需化肥和其他化學品即可生長良好,研究還表明它比白米更有營養價值,但對於農民來說,賣得好才是最吸引人的。

 

Sharma女士說:「紅米的價格很好,在零售市場上每公斤3至4美元不等,因為它完全是有機的,這幫助了許多像我這樣的農民。」喜馬偕爾邦政府希望擴大紅米產量,將種植面積增加至4000公頃(10000英畝)。其實紅米並不是他們唯一推廣的傳統品種。

 

在印度最大的水稻生產邦西孟加拉邦,有幾乎一半的耕地都種植水稻,這裡種植著5000多種水稻品種,但現今大多數已不再種植。

 

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的社會環境福利協會(ARSWS)創始人安揚 · 庫馬爾 · 辛哈(Anjan Kumar Sinha)表示:「他們(農民)只考慮增加產量,因此轉而種植雜交品種,但種植雜交水稻品種的成本可能很高。因為當使用雜交種子時,對農藥的需求會增加、成本也會以不可持續的方式上升。本土水稻種子品種已經適應了當地的生態,可以抵抗干旱和洪水,印度擁有可以在沒有水的情況下生長的水稻種子品種。」

 

加入他的組織的農民可以免費獲得1公斤種子,足以生產60公斤大米。作為回報,未來農民必須歸還1公斤種子。辛哈先生補充:「這些品種在乾旱地區的可持續性農業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印度廣泛地消費和種植大米,並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穀物出口國。但7月,為了抑制大雨損害農作物導致其國內大米價格飆升、加上印度政府禁止出口非印度香米、俄羅斯退出了保證烏克蘭糧食安全通行的協議,給全球糧食供應帶來了更大壓力。

尚卡爾 · 帕特奈克(Shankar Patnaik)也是一名農民和種子保護主義者,他說農民「變得貪婪」,開始用雜交種子種植水稻以提高產量。他說:「我們使用了大量的尿素和肥料,進而破壞了原本的土壤。而且現在很少有農民使用傳統種子來種植水稻。」

 

帕特奈克先生收集了500個水稻品種,並正在他14英畝的土地上對其中許多品種進行試驗。他說:「有幾個本土水稻品種雖然產量較高,但其潛力尚未充分發揮,即使不施化肥也能獲得不錯的產量。但一般來說,人們認為這些都是低產品種,反而不太重視。」除了試驗品種外,帕特奈克先生還在研究需要更少水的種植方法。他特別使用了交替潤濕和乾燥(AWD)方法。在這種技術中,農民會使水淹沒田地,讓其排水幾天,然後再次淹沒它。

 

這是印度可持續農業中心(CSA)推動的進程之一,該組織與農民合作,使農業更加可持續。CSA執行董事 GV Ramanjaneyulu 表示:「水稻是高耗水作物,它可以在死水中生長,每公斤水稻消耗約5000升水。稻塘里的細菌會釋放甲烷,洪水會破壞土壤結構,導致土壤含鹽量更高。有幾種方法可以用更少的水種植水稻,但目前他們需要更多實質性的支持。」

 

拉曼賈內尤盧先生補充說:「沒有針對這些方法的適當宣傳或培訓、也沒有激勵農民做出轉變,目前許多激勵制度如化肥補貼、免費電力、運河灌溉、最低支持價格和採購,其實都不利於農民轉向更可持續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