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自由開講》擁抱再生能源,實現減碳的非核家園

2025年2月3日

台灣正邁向「非核家園」的最後一哩路,在今年5月17日核三廠二號機安全停機後,將正式告別核電,也成就為亞洲第一個「曾用核電,而能廢核」的國家,無疑的是受到全球與亞洲各國的矚目。然而,由於台灣產業發展的用電需求日增,我們在再生能源發展以及要善盡對抗全球暖化的減碳義務上,也確實還是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核三廠一號機運轉執照去年7月27日到期,將依法除役,二號機組運轉執照也將在今年五月到期。(資料照)

由於核能的風險本質相較其他能源選項尤為顯著、更具挑戰性,核電在台灣安全堪慮,核廢料更是難解,因此台灣社會經過數十年論辯,才達成「非核家園」的共識。

值得提醒大家的是,從1980年核四的計畫興建到2014年國民黨馬英九政府的宣布核四封存,建廠總花費2838億的核四迄今未發出一度電,或許更值得大家深思「以核減碳」在台灣社會並不可行。現實上,也沒有地方政府或國人會再同意在其所居附近新設核電廠或核廢料處置場。

英國英格蘭中部的索爾河畔拉特克利夫發電廠是英國最後一間燃煤電廠。(路透檔案照)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英國結束142年的燃煤發電,成為最先落實廢止燃煤發電的國家,台灣迄今仍無法提出確切廢止燃煤發電的期程確實是需要被強力督促的。至於英國的深度去碳化進程(溫室氣體排放量目前已降至1990年的五成以下),一方面是由於燃煤發電(從1998年到2023年的天然氣發電皆仍有約1/3的占比)及核能發電的削減(2023年核能發電占比已從1998年的26%穩步減少至13%),但主要還是歸功於再生能源的發展(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已提升至46%,其中風力發電占比為26%)。

台灣自2016年5月啟動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為發展方向的能源轉型,的確能兼顧穩定供電、降低空污與減碳。正因如此,2016年至2023年台電火力電廠空污排放總量已降至52萬公噸,相較於2008年至2015年的80萬公噸,已減少三成五。然而,由於台灣總體用電量的增加,使得來之不易的減碳成果被部分抵銷,因此2023年的電力排碳係數(0.494公斤CO2/度)只比2022年下降0.001,但相比2017年的0.554公斤CO2/度已是下降10.8%。

由經濟部能源署的公開資訊可知,從2017年到2020年的電力排碳係數已是呈現逐年下降的走勢,分別為0.554、0.533、0.509以及0.502,但2021年卻是一度為了滿足穩定供電,增加火力發電占比,而使電力排碳係數回升至0.509,這也致使政府屢遭批評火電全開,未能減碳。因此,我們在進行能源轉型的步調與方法上仍是有待強化。

共同積極推展再生能源與深度節能,才真正能實現減碳的非核家園。圖為風電。(資料照)

現階段的當務之急是,各式技術成熟的再生能源、儲能與電網翻新必須採取「公對公」模式簡化流程,杜絕為人詬病的弊端,並能兼顧公正轉型與生態環境保育,讓人民可以信賴政府而能有「正當性」的大步加速建置與規模化發展。

核電不是像再生能源一樣的永續性能源,因為鈾礦終有用完的一天而就能源的生命週期而言,再生能源每度電的實際排碳量仍是較核能為低。最重要的是,核能與再生能源在國家有限資源的分配上會有排擠效應,意即是「以核減碳」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核電,將會遲滯再生能源發展,擁抱核電,減碳更難實現,還會帶來更多的核廢料和更高的災變風險。正因如此,國際的能源研究也顯示以往大量推動核電的國家,並未有顯著較佳的減碳成效。

毫無疑問,我們正走在非核能源轉型與淨零碳排的正確大道,唯有擁抱再生能源,共同積極推展再生能源與深度節能,才真正能實現減碳的非核家園。

(作者為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學術委員)

自由時報/自由開講》擁抱再生能源,實現減碳的非核家園

免責聲明:

  • 本會編譯、刊載於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官網及台灣淨零行動聯盟之文章本於引介國際永續趨勢及教育目的,不為營利使用。
  • 任何一切因使用、改編本中心編譯之文章而招致之法律責任或損失,由使用、改編者自行承擔